枕霞旧梦

枕霞旧梦

阅读|画画|摄影|文博|徒步 跟着好奇心,去探索我觉得酷的东西 希望以电子报分享所见所思的方式,结识更多朋友,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

重拾畫筆的一年|記得來時路,繼續畫下去

IMG_3683.HEIC

這麼多年,雖然斷斷續續,我仍舊還在畫#

雖然高中學的理科,大學學的小語種,畢業後進了互聯網,從來沒有和畫畫這件事有過關係,但是很開心的是這麼多年,斷斷續續,我仍舊還在畫。

翻了翻相冊中從高中到大學畫過的各種畫,有博物館的各種文物、各類古建築、古籍中的插圖、自己的每日穿搭、剛學做飯時繪製的各類菜譜、手帳中的每日一格、各種各樣的扇子、花花草草、人物山水……

卻因為種種原因兩三年都沒有再畫過畫,還好去年夏天總算是重拾畫筆,開始和阿七一起臨摹古畫。從最基礎的樹、葉、山、石一筆一筆練起,從《芥子園畫譜》到《盧坤峰蘭竹譜》,從沈周、文徵明到石濤、弘仁,從陳淳、周之冕到恽壽平、徐渭,從畫一棵樹都畫不利索,到居然敢嘗試三米的長卷。

我做了許多之前完全都不敢的、全新的嘗試,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感覺視野和格局被不斷打開,這才發現不要給自己的能力太輕易地設限,很多曾經恐懼、抵觸的東西,在深入了解了以後,也許會覺得妙不可言

比如比較繁複的宋畫,大概是原先的我絕對不會嘗試的,從前總以為我這急性子就適合畫大寫意,寥寥幾筆,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如果遇到沒有耐心畫的,便馬馬虎虎、草草幾筆模糊過去了。沒想到在畫馬遠的《松下閒吟圖》時,在進入狀態之後,會忽然覺得畫那些很複雜的松針和竹葉好快樂,一個又一個的提按,一層一層地疊上顏色,由深入淺,由小到大,過程非常治癒,找到節奏之後,不但不覺得煎熬,反而感到非常暢快。對自己的認知也更新了,原來我這樣急躁的人也可以靜的下心來的。

雖然我曾經在自己的舒適圈內也做過很多種類的畫的嘗試,但是如今才發現,我還是無意識地給自己設置了許許多多的條條框框

這樣的信念大概也可以應用到工作、生活中,可以給我更多試探自己潛能邊界的勇氣與毅力。

IMG_4660

IMG_4661

IMG_4667

IMG_4666

在畫中,跟隨著好奇心走走停停#

沉浸在畫中的這片刻,心裡的雜念與煩躁仿佛都消失掉了,我要想的僅僅是下一筆該如何畫,專心地感受著墨色的乾枯濃淡、筆畫的疏密節奏、空間的虛實呼應,這樣專注而沉浸的時刻對我而言非常珍貴。

我很喜歡畫畫帶來的那種從心底發出來的喜悅與滿足,我覺得畫像是游離在現實生活之外的一個世界,對我而言,可以讓我浮躁而功利的心靜下來片刻,可以帶給我內心很多力量。

從小在打壓式教育中成長起來的我其實真的還蠻需要這樣的正反饋的吧,而不是總是以一個對抗或者討好的姿態去想證明些什麼

我太喜歡這樣鬆弛的時刻了,這樣在計劃表之外隨心而欲的放空,不必帶著太強的目的性,就跟隨著好奇心走走停停。在這樣的時刻,恍惚間似乎有了不畏將來、不念過往的勇氣

IMG_4665

IMG_4670

IMG_4671

IMG_4669

這個游離於現實的瞬間,我是自由的#

還蠻喜歡倪瓒的這兩句話的: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用筆隨意,適見天真,用筆遒勁,乃是得法…… 切不可求精,精則便有工氣。

我學畫的初衷大概也是如此吧,去年重新拾起來畫筆倒是也並沒有太多功利的目的,不是太在意結果,更多的是為了把那陣子陷入工作撕扯中快要崩潰的自己解救出來,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樣。

並不太在乎臨摹得像不像,所以反倒是有個很放鬆的心態,沒有太多心理負擔,沒有給自己太多束縛與限制,似乎是暫時放下了天秤座吹毛求疵的、束手束腳的 “完美主義”,對自己寬容了不少,沒有再削足適履,沒有再過度分析自己,倒是更敢於下筆與嘗試,預期也不高,反倒是在過程中有遇到不少驚喜。

無論畫得如何,我都會告訴自己,這就是我的特色,是我的風格,在畫畫這件事上,沒有績效,更沒有什麼對與錯。這樣的一次又一次正反饋,也讓我這個總是 “黑白分明” 的 “二元論者” 的棱角似乎磨掉了一點,變得更加包容與多元,不再總是用一套所謂的標準去審視自己,甚至是無意識地規訓自己。

這樣舒展的狀態其實在我身上並不常見,我生活、工作之中太多時候目的性都太強了,太急功近利,太浮躁,太汲汲於所謂的效率,太斤斤計較得與失,甚至是患得患失。我想這些小變化,大概是要比所謂的繪畫技巧或者美術史對我來講更為寶貴與難得的吧

所以在畫畫這個暫時游離於現實的瞬間,我是自由的,我想這樣的心態大概也可以漸漸嘗試著遷移到生活、工作中,讓我看到他者,放過自己,變得更為豁達。

而畫畫這件事也是一個可以去掉身上很多標籤的一件事,我終於不用在任何評價體系中被比較,拿起畫筆的時候,我只是我,在這樣的時刻,我不是再是某學校某專業的畢業生,我也不再是某公司的某職員,我不用去在意別人的需求與想法,可以很自由地表達自己。頗有種返璞歸真的味道,忘掉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紛擾,恰如陸游那句 “海鷗與我兩忘機” 一般。

IMG_4674

IMG_4675

繼續畫下去,畫更多想畫的#

日復一日地在快節奏的城市中打工,有時候會覺得很迷茫和虛無,但是想起來還有畫畫這樣讓我如此有熱情事情存在著,還有阿七這樣志同道合的朋友存在著,我還是會打起精神繼續賺錢、存錢,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選擇,可以更自由地做我喜歡的事情,可以實現曾經的小夢想。我想沒有什麼比投資自己的夢想更值得的事情了。

前年冬天時,曾去中信書店聽過魚山講他的繪畫之路,聽他如何從古畫中汲取靈感,聽他如何用畫筆記錄下那些不斷在消失的景色,聽他去遊歷山川湖海,然後將其融入畫中,最開心的是,當時還讓他在書的封底幫我寫了一句 "野有蔓草"。

也許是當時受到了魚山的激勵,我竟然也從去年開始臨摹古畫,開始學美術史,也開始去爬山。如今回首,覺得也許真的要多虧了當初倒三趟地鐵,從郊區跑去城裡聽了那場講座。

願我也仍能記得來時路,繼續畫下去,畫更多想畫的。

想到這些,我覺得我充滿了力量。

IMG_3683.HEIC

IMG_4672

最後,精選了一些過去畫過的畫#

扇子#

這兩把扇子是剛工作那年畫的,是作為贈禮送給書友的,畫的時候其實非常緊張,甚至有點戰戰兢兢,不過好在收到了兩位書友很正面的反饋,讓我開心了好一陣子:

“親繪之扇其紀念意義足重,墨汁透過紙張的印記,真是可愛。”
“拆開箱子的那一剎那,差點驚艷了我。小巧玲瓏,精緻無比,低調中腹有詩氣,沉默裡淡香逼人,非常讚哇!”

IMG_4625

IMG_4624

書籍#

是我蠻喜歡的一組作品,小人和書的畫法是有參考魚山的筆法,第二幅中的詩詞我是用秀麗筆臨摹了一下清道光年間內府朱絲欄精寫本的《詩經》,這本古籍我是在一個叫書格的網站上找到的,在上面可以免费看很多精美的古籍。很喜歡網站首頁的這段介紹:

書格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在線古籍圖書館,致力於開放式分享、介紹、推薦有價值的古籍善本、字畫,並鼓勵將文化藝術作品數字化歸檔。借此計劃讓大家自由、免費地欣賞到那些難以現世的書籍與字畫,希望大家能從中感受到人類文明進程。

第三幅是 2021 年去了朝陽公園的北京書市之後畫的,是因為無意中在孔夫子舊書網的攤位上看到一本《桃花扇》的古籍,覺得很漂亮,不過看了價格太貴了,於是就拍了下來,回家用畫筆畫了出來。《桃花扇》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部作品,尤其難忘的便是李香君血染桃花扇的那一幕,正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寫:

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痴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倡。如前代之許由、陶潛、阮籍、嵇康、劉伶、王謝二族、顧虎頭、陳後主、唐明皇、宋徽宗、劉庭芝、溫飛卿、米南宮、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雲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龜年、黃幡綽、敬新磨、卓文君、紅拂、薛涛、崔鶯、朝雲之流,此皆易地則同之人也。

IMG_4621

IMG_4622

IMG_4623

建築#

大學時候臨摹過一些《芥子園畫譜》中的古建築,因為在西安念書,所以也偶爾去訪古,遇到喜歡的古建築,會把它們畫下來

工作後來了北京,這邊的文化資源也蠻豐富的,印象最深的一場展覽是清華藝博的 “棟梁 —— 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看完展之後,我去聽了策展人王南老師和讀庫老六的對談的播客,又看了梁林的紀錄片,不僅對 “棟梁” 展有了更深的體會,也對梁思成的在建築史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認識。

梁思成並沒有局限於當一個建築師,他想要做的,是去做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去傳承中國的文化,是去整理國故、再造文明。這期播客提到的很多地方未來我也一定去走走畫畫,比如正定的宋代木構、天津的獨樂寺觀音閣、五台山佛光寺……

隨後看了梁再冰的回憶錄《梁思成與林徽因》,這本書最最打動我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李莊的那段日子,無論生活如何困窘,他們那股子精神頭始終傲然而立,從不曾消失。哪怕是在那樣戰火連天的無望年代,依舊堅守著自己熱愛的建築事業。他們視自己為捍衛文化的戰士,無論面對怎樣的貧困,忍受怎樣的折磨,他們都無怨無悔,義無反顧。

接下來我便開始了建築學、城市規劃相關的書籍的閱讀,譬如因 “梁陳方案” 而讀了王軍的《城記》、梁思成的《圖像中國建築史》、劉敦桢的《蘇州古典園林》和陸銘的《大國大城》《向心城市》等,雖然閱讀過程也並不成體系,不求甚解,但是我還是蠻喜歡這樣隨興而至的非功利的閱讀的。

IMG_4628

IMG_4629

IMG_4626

IMG_4627

IMG_4631

IMG_4632

IMG_4633

展覽#

大學時曾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做過志願者,大概是從那時起對文博產生了興趣。至今仍能記得第一次在陝博看到喜歡的展品時的那種歡欣雀躍,哪怕每次去陝博來回便要將近 3 小時,在長達近一學期的考核中,我也幾乎每週都會坐 616 去陝博,從開館呆到閉館,對著文物一次一次練習。

畢業後選擇來北京,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覺得這裡文化藝術氛圍會比較濃厚。這兩年看了不少難忘的展覽和古建築,也用工作第一年存的錢買了相機,拍到喜歡的文物的時候會很滿足。而比這些更美好的,大概是因為文博這個愛好而結識到的朋友吧。

IMG_4688

IMG_4687

IMG_4690

文物#

蠻喜歡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中寫沈從文的這段:“他從這些工藝品看到的是勞動者的創造性。他為這些優美的造型、不可思議的色彩、神奇精巧的技藝發出的驚嘆,是對人的驚嘆。他熱愛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對一件工藝品的孩子氣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動。

IMG_4635

IMG_4634

人物#

小學的時候特別喜歡的一本雜誌叫《兒童文學》,裡面有幾位插畫師我當時很喜歡,當時會反反覆覆看他們那些為文學作品配的手繪插圖。到了中學,喜歡上了看《繪心》之類的漫畫書,就開始自己在雜誌上或者漫畫書上找漫畫臨摹,那應該算是我最早的有意識的畫畫上的啟蒙與探索,後來上了國畫興趣班,回想起來也算是誤打誤撞,這一路走來真是充滿了偶然。

再到後來工作了,就會經常在孔網上搜集好看的書籍封面或者插圖的圖片,還專門在我的筆記中建立了一個相關話題。我還有一個筆記的話題分類是 “文具”,下面存了好多我覺得不錯的手帳和相關文具。

感覺都是對小時候那些小愛好的呼應,雖然當時並沒有能實現,不過感覺未來還是有機會的,一步一步來,繼續畫下去。我還比較嚮往的就是那種邊走邊畫,帶個馬扎,帶上科學毛筆和便攜水彩筆,帶上我的手帳本,就是可以揣在口袋,隨手拿出來畫的那種,然後坐在那裡寫生,把遇到的景色與人畫出來。期待在畫畫的路上越走越遠,畫更多想畫的。

IMG_4641

IMG_4640

IMG_4639

IMG_4638

IMG_4637

IMG_4698

IMG_4699

菜譜#

工作之後開始嘗試著學做飯,會把菜譜用畫筆記錄下來。正如扶霞在《魚翅與花椒》中說的那樣:“食物是很安全的享受,人們可以毫無恐懼地在其中放鬆自己,在其中找到自由與慰藉。”不斷地試圖在食物中尋找熟悉的味道或者說記憶,這大概是漂泊生活中的一點慰藉吧

對我而言,這大概也是食物的魅力吧,讓我能在這快節奏的生活中還不至於麻木得那麼快,還能在喘息的片刻穿越回過去,而憶起來時路,也更讓我珍惜眼下的一切,這一路磕磕絆絆走來並不容易,而當初那個對生活、對自然充滿好奇心的,那个熱情的、樂觀的、勇敢的小姑娘也不應該被我忘記

城市大,節奏快,人難免被日復一日、兩點一線的生活逼得日漸原子化,而流水線式的工作又讓人越發標準化與工具化,越發 “螺絲釘”。這一套模式也很容易被無意識地帶到日常生活之中,我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如此,甚至將時間精確到分鐘來計算,實在是很需要做飯這樣一個 “散漫” 的放鬆方式。

就像元旦之前總是勸我,告訴我拍落日才是正經事,告訴我要好好吃飯,要更新《小蔓菜譜》。而我總是當作耳旁風,仍舊在自顧自地自我 pua,不斷削足適履而不知,在往前狂跑的路上不斷否定曾經的自己 —— 那個以如今我所謂的實用主義甚至功利主義的眼光來打量,太過 “風花雪月”、“不食人間煙火” 和 “理想主義” 的自己。

就像《你曾是少年》裡面唱的那樣:“有些時候,你懷念曾經日子,可天真離開時,你卻沒說一個字,你只是揮一揮手,像扔掉一張廢紙。”

後知後覺地發現,食物不僅是味覺上的享受,也是我存放美好記憶很重要的載體。這些熟悉的味道會褪去我身上的戾氣和躁慮,讓我不自覺地放鬆下來,放慢步伐,去體會當下的美味。也會讓我猛然意識到,生活中固然有無數的困難和挑戰,但是也真的有很多美好,我千萬不要舍本逐末。

無論多忙,好好吃飯。

IMG_4651

IMG_4652

IMG_4654

IMG_4655

IMG_4657

IMG_4658

日常#

會用畫筆記錄下和朋友相處的一些日常,關於友情,我想就像 L 曾經對我說的:“我覺得朋友很重要和很珍貴的一點是,見證過,也記得從前的你。所以有一天即使你自己忘了當時的自己,我也會幫你記得的。我覺得以前的自己即便死了,也是活在朋友心裡的,所以我也要記得朋友當時的樣子,讓以前的她就安安全全住在我心底,這就是朋友的意義。”

也真的很幸運身邊有朋友在替我記著那個從前的我,還好有你們,我才能繼續畫下去。

在一些我遲疑的分叉口,或者想要放棄的低谷,朋友們帶給我太多的鼓勵與肯定,會讓我感受到,我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對抗。於是像我這樣的人,居然也敢於去邁出一步又一步,一點點走出自己井底的小世界,在拾六便士時,也抬頭看看天

環境變幻莫測,這大概也是這不確定生活中的一絲確定性了。

IMG_4642

IMG_4643

IMG_4646

IMG_4647

IMG_4648

IMG_4696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