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霞旧梦

枕霞旧梦

阅读|画画|摄影|文博|徒步 跟着好奇心,去探索我觉得酷的东西 希望以电子报分享所见所思的方式,结识更多朋友,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

周報 #1 - 藝術、好奇心與代碼之外

周報 #1 - 藝術、好奇心與代碼之外#

本篇是對 2023-06-05 到 2023-06-18 這兩周生活的記錄與思考。

攝影#

總算有時間看了一場完整的落日,還拍到了地鐵穿過晚霞的瞬間,以及 get 到了 M 檔的快樂,幾乎能還原現場的那種震撼,原圖直出。

攝影大概也是一種幫我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生活中來的方法,會讓我更加沉浸地去觀察生活的細枝末節,去追一場落日,看一場完整的晚霞,將雲朵變幻的時間、層次與色彩記在心中。

image

image

image

我非常喜歡通過調整參數,去還原眼前的景色,去呈現出不同的色調,去捕捉,去構圖,去觀察光影,去變換角度,去選擇在什麼時機按下快門。

我想這大概就是創作和分享的快樂吧。

其實最開始想買相機,是想督促自己多出去走走,而不是總宅在家裡自我封閉。在 24 歲的時候我用工作了一年多存下來的錢買了一台 A7M4,沒想到我竟然要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喜歡攝影,或者說需要攝影這件事。攝影讓我仍舊還能在一些瞬間保持對外界的敏感,用陌生化的眼神去重新打量已然程式化的生活,重新燃起一些好奇心與探索欲,在庸常瑣屑中定格一些片刻,以供懷念。

日復一日的兩點一線之外,在喘息的間隙,還有相機中這些精彩而難忘的時刻,在黯淡的打工生活中色彩繽紛著。

image

image

Swift 的學習#

image

目前主要跟著油管 up 主 ChaoCode 的視頻在學,很喜歡她的聲音和講課的節奏,講的也很細致和全面,非常適合 0 基礎。然後再配合著 Apple 官方 Swift 教程《The Swift Programming Language》的中文版

寫下了人生中第一行代碼,寫下了 Hello world,學會了打招呼,好開心!以及 ChatGPT 真的是學習的好助手,遇到問題的時候問它,它會很耐心地解答。

ChaoCode的個人網站無意發現了她有做一個很棒的關於 Swift 相關的資料的合集,都附上了很認真的推薦語,在其中發現了許多超級棒的 IOS 開發者,我覺得他們超級炫酷。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畫畫#

image

image

這周畫了米友仁的《潇湘奇觀圖》和恽壽平的虞美人,我還是第一次畫 3 米的長卷。

雖然高中學的理科,大學學的小語種,畢業後進了互聯網,從來沒有和畫畫這件事有過關係,但是很開心的是這麼多年,雖然斷斷續續,我仍舊還在畫。

時隔幾年,去年夏天總算是重拾畫筆,開始和阿七一起臨摹古畫。

我做了許多之前完全都不敢的全新的嘗試,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感覺視野和格局被不斷打開,這才發現不要給自己的能力太輕易地設限,很多曾經恐懼、抵觸的東西,在接觸了以後,會覺得妙不可言。比如比較繁複的宋畫,大概是原先的我絕對不會嘗試的,從前總以為我這急躁性格就適合畫大寫意,寥寥幾筆,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如果遇到沒有耐心畫的,便馬馬虎虎、草草幾筆模糊過去了。雖然我曾經在自己的舒適圈內也做過很多種類的畫的嘗試,但是如今才發現,我還是無意識地給自己設置了許許多多的條條框框。

image

沉浸在畫中的這片刻,也能帶給我許多的振奮,用心去體會畫筆用不同的濃淡或力道在紙上留下的各種痕跡,幹、濕、枯、實、粗、細…… 心裡的雜念與煩躁仿佛都消失掉了,我要想的僅僅是下一筆該如何畫,專心地感受著墨色的乾枯濃淡、筆畫的疏密節奏、空間的虛實呼應,這樣專注而沉浸的時刻對我而言非常珍貴。

我太需要這樣鬆弛的時刻了,這樣在計劃表之外隨心而欲的放空,不必帶著太強的目的性,就跟隨著好奇心走走停停。

日復一日地在快節奏的城市中打工,有時候會覺得很迷茫和虛無,但是想起來還有畫畫這樣讓我如此有熱情的事情存在著,還有阿七這樣志同道合的朋友存在著,我還是會打起精神繼續賺錢、存錢,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選擇,可以更自由地做我喜歡的事情,可以實現曾經的小夢想。

輸入#

記錄一下最近看過的有意思的文章、博客、書籍、電影等。

播客#

這周聽了 Geekplux 和 Randy 的播客頻道「代碼之外」,以下是邊聽邊記錄下的一些心得。

找到自己的 keywords,學會搜索#

GeekPlux 畢業後讀了《黑客與畫家》,覺得保羅真是太厲害了。其實保羅最開始也不是想做程序員,他只是想要創造,而寫程序、寫文章都只是個手段。他在創造過後,再去幫助那些想要創造的人。GeekPlux 也想做一個那樣有態度、有影響力的技術人,也想要通過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實現他想要創造的價值。有了這個雛形,就有了 keywords,就可以開始搜索。

Randy Lu 曾把《社交網絡》反復看了十來遍,他覺得用技術做出有很多人喜歡的產品太酷了,他也很想成為這樣的人,那是他想要終身奮鬥的目標。這部電影,直接導致他放棄了桌面軟件開發,正式轉向了 Web 開發,他的 PHP 就是這段時期學的。

回想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幾位像保羅這樣的榜樣或者說朋友,在遠方也好,在身邊也好,他們像是黑暗之中的點點亮光,在指引我前行,未必是真的給我提供了什麼實質性的幫助,這樣的人存在著,對我而言就是莫大的鼓勵,是讓我看到更多可能性,是讓我更确信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然後再去搜索、學習,去一點點離這個理想的自己越來越近。

打破環境局限,去想自己究竟要什麼,然後走出去#

GeekPlux 作為北方國企的 “廠二代”,在他父母看來,整個廠子就是最大的世界,世界上最好的歸宿就是進廠,所以父母給他的輸入就是會局限在這個廠裡。但是他就會想,未來真的只能進廠嗎?接著他就會不斷思考,進而催生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

這一段我實在是感同身受,我有著十分相似的生長經歷,非常明白如果不想被眼下的環境束縛住,那就只能是不斷與一些舊的思想和路徑做鬥爭,與舊我作鬥爭,並且向內向外求索,在一次次否定之否定中,堅持自己所愛。我也很能懂 Randy Lu 說的這種 “我頂著壓力,努力地做出來他們能看出來的成績,才能換來他們的理解”,這種想要自我證明的感受我太熟悉了。

去創造,不論是寫代碼還是寫作#

Randy Lu 說他喜歡寫代碼不是因為代碼本身,而是因為他想要創造一點什麼東西。在計算機之外,想要創造往往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是在計算機中,只要你會寫代碼,你幾乎什麼都能創造,都是零成本,會代碼,實際上就是掌握或者說可以創造生產資料的。GeekPlux 喜歡寫代碼,是喜歡在其中那種自由的感受。

不由得想起來前陣子看弗洛姆《愛的藝術》中的這段:人在創造過程中把自己與世界結合起來。然而,這只適於生產性工作,只適於那些我自己計劃、創造和看得見自己工作結果的工作。在當代職員工作過程中,以及被拴在沒有盡頭的生產線上的工人勞動過程中,這種使自己與外部世界聯合的工作已幾乎沒有了。現在工人成了機器或官僚機構的附庸。

企業文化也是蠻重要的一部分#

就比如說有的公司的制度是用來 “管理人” 的,而有的公司的制度卻是為了讓你過得更舒服一些,在各種細節上會考慮對於人的關懷,會有自下而上的反饋的渠道。Randy Lu 在入職時會有接受一些關於各種隱性、顯性歧視相關的培訓。

這周在@pseudoyu 最新一期的周報中發現 Randy Lu 和 GeekPlux 開始一起錄「代碼之外」播客了,於是便聽了聽,聽完後也把 Randy Lu博客中的文章基本看了一遍,感覺從中獲得許多力量。

非常喜歡 Pseudoyu 的周報,幾乎每一篇我都讀了,覺得這就是我非常向往的一個創作狀態。他本科和我一樣也是學語言的,畢業後曾創過業,之後去了香港大學讀計算機。想想也是蠻巧的,其實去年就在少數派上收藏過他的兩篇文章,一篇是講搭建博客的,一篇是講文科生轉碼相關的。他的博客的內容蠻豐富的,有一些乾貨的技術類文章,也有記錄生活和工作的探索,也會分享自己攝入到不錯的信息、書音影等等。無論是整體的結構,還是字裡行間,都很有邏輯,同時又能讓人感覺很細膩,挺難得的,可能就是達到了 “質” 與 “麗” 的相對平衡。

也正如他所寫的:

除了具體的知識和教程外,也能夠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所向往成為的樣子,能有更多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對未來有更多期待。

我大概真的是一個可以從真誠而有力量的文字記錄中獲得勇氣的人,就會讓我想通很多事情,也許是變得更豁達了,也許是看到了我理想的未來的生活、工作狀態,也許是看到自己的許多小心緒也有人曾有過同感的共鳴,也許是看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走的路已經有人在走,並且走通了,從而獲得鼓舞,也許是發現世界真的很寬廣。

我接下來也要多多記錄,多多分享!

博客#

這周基本看完了Heptabase創始人詹雨安博客中的休學和創業系列,非常值得一讀,帶給我不少啟發與共鳴。

很贊同他在《別做螺絲釘,做自己》中寫的:

什麼是重要該學的、什麼是不重要的,學校都幫你想好了。他們把知識封裝後,放在名為課堂的平台,讓學生像電腦一樣把相同的知識一份份下載進腦中。

一直以來,我學東西其實就只有三個理由:「我很好奇」、「我喜歡它」、「我需要學它」。好奇和喜歡,通常能產生極大的效率,但因為學校把一切都決定好了,使得大學很多課程最終都淪為「需要學它」的範疇。

再仔細思考一點,大學規定你學的東西,你真的需要嗎?你修的課,是真的能對你產生實質幫助,還是只是因為修過了能拿到大學文憑,而這個文憑很有用呢?

這就是我覺得大學倒果為因的地方。你要花很多時間學一些,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上的理論和技術細節,卻又太少問自己,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日子一久,細節會忘,結果因為打從一開始就沒好好思索它們的價值和精神,當初的學習就這麼白費了。

各式各樣的知識,它們各自所佔重要性的權重不一,但顯然你不需要在一開始就完全瞭解,而是可以從做中學,在必要的時候鑽深。除了理論和技術層面以外,這些查資料、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種對自己的訓練。當今天碰到一個你不熟悉的領域時,你要怎麼認識它、跟它做好朋友?

這點我真是深有同感,大學的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填鴨式的,而我更喜歡能夠知行合一,學與用相輔相成的那種,喜歡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導權,喜歡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中去學習,喜歡探索的快感。

而他這樣坦然地寫出自己休學的經歷,也讓我對於我曾經大學成績不太好這件事有了新的認識。我這樣的人,其實也許真的並不適合目前的大学教育,我不關心績點,只想學我感興趣的課程,對於水課厭惡至極,認為教不了知識就算了,還要禁錮自由,簡直是對於時間最大的浪費。之前其實對這些事多少還會有一些愧疚或者說覺得丟人的,覺得我不是一個好學生,如今其實覺得,錯的也許從來就不是我,當然我也很慶幸,我當時仍舊我行我素,花大量的時間在對績點沒有任何幫助,但是我卻發自內心很喜愛的課程上,哪怕有些課程甚至都不算選修,僅僅是旁聽。

所幸我本就不多的一些個性沒有被完全磨掉,在一次次的自我懷疑中,我沒有妥協,我沒有去隨波逐流,去犧牲寶貴的時間去追逐所謂的 “功名”,我沒有變得和大多數人一樣,上同樣的課,寫一樣的作業,找一樣的工作,我還是堅定地在一次次的選擇中去拼命爭取,去盡一切可能走我喜歡的那條路。我就是我,我不想拿什麼獎學金,更不屑於成為什麼優秀畢業生,我只想學我想學的東西。

我想成為我自己,而不是一個標準模板之下的螺絲釘。

工作兩年,再回首看自己的大學生活,其實也算是沒有太多遺憾了,至少我旁聽或者選修了那麼多我真正想上的課程,做了許多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