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 #1 - 艺术、好奇心与代码之外#
本篇是对 2023-06-05 到 2023-06-18 这两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摄影#
总算有时间看了一场完整的落日,还拍到了地铁穿过晚霞的瞬间,以及 get 到了 M 档的快乐,几乎能还原现场的那种震撼,原图直出。
摄影大概也是一种帮我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生活中来的方法,会让我更加沉浸地去观察生活的细枝末节,去追一场落日,看一场完整的晚霞,将云朵变幻的时间、层次与色彩记在心中。
我非常喜欢通过调整参数,去还原眼前的景色,去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去捕捉,去构图,去观察光影,去变换角度,去选择在什么时机按下快门。
我想这大概就是创作和分享的快乐吧。
其实最开始想买相机,是想督促自己多出去走走,而不是总宅在家里自我封闭。在 24 岁的时候我用工作了一年多存下来的钱买了一台 A7M4,没想到我竟然要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喜欢摄影,或者说需要摄影这件事。摄影让我仍旧还能在一些瞬间保持对外界的敏感,用陌生化的眼神去重新打量已然程式化的生活,重新燃起一些好奇心与探索欲,在庸常琐屑中定格一些片刻,以供怀念。
日复一日的两点一线之外,在喘息的间隙,还有相机中这些精彩而难忘的时刻,在黯淡的打工生活中色彩缤纷着。
Swift 的学习#
目前主要跟着油管 up 主 ChaoCode的视频在学,很喜欢她的声音和讲课的节奏,讲的也很细致和全面,非常适合 0 基础。然后再配合着 Apple 官方 Swift 教程《The Swift Programming Language》的中文版。
写下了人生中第一行代码,写下了 Hello world,学会了打招呼,好开心!以及 ChatGPT 真的是学习的好助手,遇到问题的时候问它,它会很耐心地解答。
在ChaoCode的个人网站无意发现了她有做一个很棒的关于 Swift 相关的资料的合集,都附上了很认真的推荐语,在其中发现了许多超级棒的 IOS 开发者,我觉得他们超级炫酷。
画画#
这周画了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和恽寿平的虞美人,我还是第一次画 3 米的长卷。
虽然高中学的理科,大学学的小语种,毕业后进了互联网,从来没有和画画这件事有过关系,但是很开心的是这么多年,虽然断断续续,我仍旧还在画。
时隔几年,去年夏天总算是重拾画笔,开始和阿七一起临摹古画。
我做了许多之前完全都不敢的全新的尝试,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感觉视野和格局被不断打开,这才发现不要给自己的能力太轻易地设限,很多曾经恐惧、抵触的东西,在接触了以后,会觉得妙不可言。比如比较繁复的宋画,大概是原先的我绝对不会尝试的,从前总以为我这急躁性格就适合画大写意,寥寥几笔,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如果遇到没有耐心画的,便马马虎虎、草草几笔模糊过去了。虽然我曾经在自己的舒适圈内也做过很多种类的画的尝试,但是如今才发现,我还是无意识地给自己设置了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
沉浸在画中的这片刻,也能带给我许多的振奋,用心去体会画笔用不同的浓淡或力道在纸上留下的各种痕迹,干、湿、枯、实、粗、细…… 心里的杂念与烦躁仿佛都消失掉了,我要想的仅仅是下一笔该如何画,专心地感受着墨色的干枯浓淡、笔画的疏密节奏、空间的虚实呼应,这样专注而沉浸的时刻对我而言非常珍贵。
我太需要这样松弛的时刻了,这样在计划表之外随心而欲的放空,不必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就跟随着好奇心走走停停。
日复一日地在快节奏的城市中打工,有时候会觉得很迷茫和虚无,但是想起来还有画画这样让我如此有热情事情存在着,还有阿七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存在着,我还是会打起精神继续赚钱、存钱,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选择,可以更自由地做我喜欢的事情,可以实现曾经的小梦想。
输入#
记录一下最近看过的有意思的文章、博客、书籍、电影等。
播客#
这周听了 Geekplux 和 Randy 的播客频道「代码之外」,以下是边听边记录下的一些心得。
找到自己的 keywords,学会搜索#
GeekPlux 毕业后读了《黑客与画家》,觉得保罗真是太厉害了。其实保罗最开始也不是想做程序员,他只是想要创造,而写程序、写文章都只是一个手段。他在创造过后,再去帮助那些想要创造的人。GeekPlux 也想做一个那样有态度、有影响力的技术人,也想要通过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实现他想要创造的价值。有了这个雏形,就有了 keywords,就可以开始搜索。
Randy Lu 曾把《社交网络》反复看了十来遍,他觉得用技术做出有很多人喜欢的产品太酷了,他也很想成为这样的人,那是他想要终身奋斗的目标。这部电影,直接导致他放弃了桌面软件开发,正式转向了 Web 开发,他的 PHP 就是这段时期学的。
回想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几位像保罗这样的榜样或者说朋友,在远方也好,在身边也好,他们像是黑暗之中的点点亮光,在指引我前行,未必是真的给我提供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这样的人存在着,对我而言就是莫大的鼓励,是让我看到更多可能性,是让我更确信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然后再去搜索、学习,去一点点离这个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近。
打破环境局限,去想自己究竟要什么,然后走出去#
GeekPlux 作为北方国企的 “厂二代”,在他父母看来,整个厂子就是最大的世界,世界上最好的归宿就是进厂,所以父母给他的输入就是会局限在这个厂里。但是他就会想,未来真的只能进厂吗?接着他就会不断思考,进而催生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
这一段我实在是感同身受,我有着十分相似的生长经历,非常明白如果不想被眼下的环境束缚住,那就只能是不断与一些旧的思想和路径做斗争,与旧我作斗争,并且向内向外求索,在一次次否定之否定中,坚持自己所爱。我也很能懂 Randy Lu 说的这种 “我顶着压力,努力地做出来他们能看出来的成绩,才能换来他们的理解”,这种想要自我证明的感受我太熟悉了。
去创造,不论是写代码还是写作#
Randy Lu 说他喜欢写代码不是因为代码本身,而是因为他想要创造一点什么东西。在计算机之外,想要创造往往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是在计算机中,只要你会写代码,你几乎什么都能创造,都是零成本,会代码,实际上就是掌握或者说可以创造生产资料的。GeekPlux 喜欢写代码,是喜欢在其中那种自由的感受。
不由得想起来前阵子看弗洛姆《爱的艺术》中的这段:人在创造过程中把自己与世界结合起来。然而,这只适于生产性工作,只适于那些我自己计划、创造和看得见自己工作结果的工作。在当代职员工作过程中,以及被拴在没有尽头的生产线上的工人劳动过程中,这种使自己与外部世界联合的工作已几乎没有了。现在工人成了机器或官僚机构的附庸。
企业文化也是蛮重要的一部分#
就比如说有的公司的制度是用来 “管理人” 的,而有的公司的制度却是为了让你过的更舒服一些,在各种细节上会考虑对于人的关怀,会有自下而上的反馈的渠道。Randy Lu 在入职时会有接受一些关于各种隐性、显性歧视相关的培训。
这周在@pseudoyu 最新一期的周报中发现 Randy Lu 和 GeekPlux 开始一起录「代码之外」播客了,于是便听了听,听完后也把 Randy Lu博客中的文章基本看了一遍,感觉从中获得许多力量。
非常喜欢 Pseudoyu 的周报,几乎每一篇我都读了,觉得这就是我非常向往的一个创作状态。他本科和我一样也是学语言的,毕业后曾创过业,之后去了香港大学读计算机。想想也是蛮巧的,其实去年就在少数派上收藏过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讲搭建博客的,一篇是讲文科生转码相关的。他的博客的内容蛮丰富的,有一些干货的技术类文章,也有记录生活和工作的探索,也会分享自己摄入到不错的信息、书音影等等。无论是整体的结构,还是字里行间,都很有逻辑,同时又能让人感觉很细腻,挺难得的,可能就是达到了 “质” 与 “丽” 的相对平衡。
也正如他所写的:
除了具体的知识和教程外,也能够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所向往成为的样子,能有更多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对未来有更多期待。
我大概真的是一个可以从真诚而有力量的文字记录中获得勇气的一个人,就会让我想通很多事情,也许是变得更豁达了,也许是看到了我理想的未来的生活、工作状态,也许是看到自己的许多小心绪也有人曾有过同感的共鸣,也许是看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走的路已经有人在走,并且走通了,从而获得鼓舞,也许是发现世界真的很宽广。
我接下来也要多多记录,多多分享!
博客#
这周基本看完了Heptabase创始人詹雨安博客中的休学和创业系列,非常值得一读,带给我不少启发与共鸣。
很赞同他在《別做螺絲釘,做自己》中写的:
什麼是重要該學的、什麼是不重要的,學校都幫你想好了。他們把知識封裝後,放在名為課堂的平台,讓學生像電腦一樣把相同的知識一份份下載進腦中。
一直以來,我學東西其實就只有三個理由:「我很好奇」、「我喜歡它」、「我需要學它」。好奇和喜歡,通常能產生極大的效率,但因為學校把一切都決定好了,使得大學很多課程最終都淪為「需要學它」的範疇。
再仔細思考一點,大學規定你學的東西,你真的需要嗎?你修的課,是真的能對你產生實質幫助,還是只是因為修過了能拿到大學文憑,而這個文憑很有用呢?
這就是我覺得大學倒果為因的地方。你要花很多時間學ㄧ些,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上的理論和技術細節,卻又太少問自己,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日子一久,細節會忘,結果因為打從一開始就沒好好思索它們的價值和精神,當初的學習就這麼白費了。
各式各樣的知識,它們各自所佔重要性的權重不一,但顯然你不需要在一開始就完全暸解,而是可以從做中學,在必要的時候鑽深。除了理論和技術層面以外,這些查資料、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種對自己的訓練。當今天碰到一個你不熟悉的領域時,你要怎麼認識它、跟它做好朋友?
这点我真是深有同感,大学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填鸭式的,而我更喜欢能够知行合一,学与用相辅相成的那种,喜欢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导权,喜欢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去学习,喜欢探索的快感。
而他这样坦然地写出自己休学的经历,也让我对于我曾经大学成绩不太好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我这样的人,其实也许真的并不适合目前的大学教育,我不关心绩点,只想学我感兴趣的课程,对于水课厌恶至极,认为教不了知识就算了,还要禁锢自由,简直是对于时间最大的浪费。之前其实对这些事多少还是会有一些愧疚或者说觉得丢人的,觉得我不是一个好学生,如今其实觉得,错的也许从来就不是我,当然我也很庆幸,我当时仍旧我行我素,花大量的时间在对绩点没有任何帮助,但是我却发自内心很喜爱的课程上,哪怕有些课程甚至都不算选修,仅仅是旁听。
所幸我本就不多的一些个性没有被完全磨掉,在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中,我没有妥协,我没有去随波逐流,去牺牲宝贵的时间去追逐所谓的 “功名”,我没有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上一样的课,写一样的作业,找一样的工作,我还是坚定地在一次次的选择中去拼命争取,去尽一切可能走我喜欢的那条路。我就是我,我不想拿什么奖学金,更不屑于成为什么优秀毕业生,我只想学我想学的东西。
我想成为我自己,而不是一个标准模板之下的螺丝钉。
工作两年,再回首看自己的大学生活,其实也算是没有太多遗憾了,至少我旁听或者选修了那么多我真正想上的课程,做了许多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